发新话题
打印

2011年,中国人应向什么告别?

2011年,中国人应向什么告别?

美国《侨报》2011年12月31日载文《2011年,中国人应向什么告别?》,摘要如下:

  2011年,我们告别了佛山女童小悦悦,18个路人冷漠地绕过她,也绕过了中国人的良心与道德;2011年,我们告别了甘肃校车事故中18个遇难的孩子,荷载9人的“校车”里装了64个孩子,但愿天堂里不再这么拥挤;2011年,我们还告别了温州动车事故中遇难的40条生命,唯一庆幸的是,最后一位获救的女孩小伊伊,年前终于出院,可以回家过年了。2011年,不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了郭美美,她会不会借卢美美、李美美……再度与我们相遇?

  告别,不是为了遗忘。我们所告别的这些人与事,是中国社会2011年最深的伤口与疮疤。他们可能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侧面,却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这个社会最深的危机。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大讨论,这讨论其实不是为了谴责那18位路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想拯救我们自己。有网民说,“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倘若这个社会彻底丧失了向善的力量,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路人,或下一个小悦悦?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告别,是为了从他们身上汲取变革的力量。我们2011年告别的这些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小悦悦的惨剧惊醒国人,全社会在重新寻找自己的道德底线与救赎方式。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校长“撑腰体”广为流传,还有律师们组织公益诉讼团,誓为好人好事撑腰。

  在校车事故发生不到1个月之后,12月11日,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12月27日,校车安全四项新国标出台,正在征集意见。如果,这18个孩子是中国校车安全的转折点,至少,后来的孩子不用再挤在危机四伏的“校车”中上学去。

  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国高速铁路大跃进的时代终结了,安全成为第一要务;网络售票、政企分开等一系列改革大幕已经拉开。

  拜郭美美所赐,中国慈善事业跌至冰点,但也推动了慈善业的透明化,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虽然还被公众发现众多破绽,但至少,迈出了信息透明化的第一步。

  2011年,中国人有许多惨痛的记忆,但这伤口之上可以生长出希望的枝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反思,我能做些什么?

  这个岁末,第19位经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抱起孩子的阿婆陈贤妹,受到了媒体的追捧,老人获得了“责任中国”2011公益盛典等意在表彰爱心与责任的奖项。或许,阿婆羸弱的身躯,以及公众给她的掌声,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人们关于道德的焦虑与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意识形态斗争,不是全球经济衰退,不是朝鲜核问题阿拉伯之春……而是社会认同与向心力的危机,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所说的社会溃败。这也是今年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文化能否立起来,是关系中国国脉的大问题!而作为社会规则制定者、监管者、实践者,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久前逝世的捷克前总统哈维尔说过:“我赞同政治是实践的道德,对真理的服务,站在人类立场上对同胞慎重的关怀。” 在一个良好的具有道德的制度下,行善是自然的,作恶必定受到惩罚。学者崔卫平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2012,让我们以此共勉。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