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众参与决策 养老方案则无共识
有报道称,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在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上达成多项共识,其中,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已基本没有悬念。10月17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与会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会议的所有团队的讨论几乎都涉及两个问题,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实行养老金并轨已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是将目前的多轨制整合成一轨、两轨还是几个轨这些具体方案尚无定论;同时,延长缴费年限也势在必行,但具体延长多少年,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讨论定夺。
近日,养老金制度的政策动向成为公众最关切的话题之一。从舆论看,养老金并轨虽涉及体制内众多人的利益,然而由于事关公平,而且从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改动也不会太过损伤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对这一点舆论存在一定的共识。但对延长养老金缴费年限,争论却很大。争议更多的并非针对是否延长、怎样延长等内容本身,而是决策程序。几个部门讨论定夺涉及数亿人的切身利益,而这数亿人却缺少发言和博弈的通道与机会,这样的决策方式很不合理,其结果很难让公众接受。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大多一直是部门主导。这一模式有操作方便、效率高等优点,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有两点尤为严重,一是部门利益绑架公共政策和立法,部门单边主导导致立法博弈的失衡,公共政策和一些法律法规成为维护部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这种单边主导的模式,很容易忽略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由于大家没有参与,很多不同意见没有得到尊重和释放,政策内容不论好坏都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抵触。
实际上,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发挥的是技术主导的作用,扫除政策制定涉及的各项技术问题。一旦涉及实质内容,比如权利划分、利益分配等,就需要让各方相关者参与博弈,部门提供博弈的通道和平台。这样的决策不仅是现代社会公共决策的通则,也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更是当下的现实需要。
从舆论看,让公众参与养老金政策方案制定的呼声很高。是否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虽是个案,却有一定普遍性———如何让公众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和变动过程中,享有参与和影响决策的权利。从近几年的做法看,不少法规制度在出台前都设置了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环节。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还是一种“软参与”,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否被采纳并没有刚性约束。所以,还需要更有力和直接的办法。
对此,有人提出公开听证,这对涉及数亿人的政策而言,其实是很难做的,因为几个人、几十人的听证很难代表广大的利益群体。所以,真正可行的好办法是人大真正发挥作用,通过人大代表收集民意,然后集合投票,形成新的公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