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扯淡的不仅仅是央企的业务招待费

扯淡的不仅仅是央企的业务招待费

  上市公司年报发布接近收官,业务招待费的排名最为引人关注,因为名列前十的绝大多数都是央企。其中,中国铁建以8.37亿元的业务招待费雄踞榜单首位,相当于该企业全年净利润的10%。对此,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竟称这些纯属“扯淡”,“胡扯淡的都是,不知道怎么报的。”  

  义愤不能替代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隐藏在高昂业务招待费后面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斑驳的社会图景?

  从以往媒体披露的一些央企作为来看,公众有怀疑并不奇怪。比如,2011年,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购买“天价酒”、国家电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超配公车等。如果类似支出都以“业务招待费”的名义开列,当然会动摇公众对央企的信任。对此,央企相关负责人不去检视自身的行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却以粗暴的“扯淡”来回应,显然难以服众。

  不过,除了这一类可以归入“奢靡消费”的业务招待支出之外,在当下,央企的业务招待费里面,似乎还有另外一种无法区分性质的灰色费用支出。之所以称其为“灰色”,实在是因为这些费用难以明确归类,只能列入业务招待费。

  一般而言,尽管央企拥有一般企业不可企及的政商资源,可以优先获得许多商业机会,并从中获取不菲的利益,但是,央企也植根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也不能无视时下社会上通行的规则。比如,获取项目应该支付的酬金以及打点费用,润滑各方面关系而进行迎来送往,等等,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下,这些费用对于私企而言,可能并不难处理,而对于央企则恐只能列入业务招待费。

  特别是,在一个不完全市场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无论是私企还是央企,其实都面临着一个规则透明、充分竞争的问题。如果政府管制过多、过密,而企业又不得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以求生存,那么,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当然会居高不下,而这笔费用,也只能由企业来买单,概莫例外。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交易成本还有不断走高并普及的趋势。

  据统计,2012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除了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达到8.3亿元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水电、上海建工、葛洲坝、中国北车、中煤能源等5家央企的招待费都超过了1亿元。这样的情形,也足可以说明,病症可能是业务招待费,而病灶却是目前的企业运行环境。

  因此,畸高的业务招待费固然扯淡,但扯淡的却不仅仅是业务招待费。在炮轰央企的不知节制、听任非生产支出飙涨的同时,也需要深刻检视一下我们的经济环境,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规范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企业运行环境,让企业都能全心全意地将精力放在生产经营而非上下打点上。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