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大跃进的真正动机
一年多来,中国股市上演了史无前例的IPO大跃进,500多家企业及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四大证券报成了这场大跃进的直接受益者,二级市场哀鸿遍野血流满地。IPO大跃进的理由冠冕堂皇:消除新股发行的“堰塞湖”、股市服务于实体经济、大量上市新股促成股价回归以培养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证监会在场外操作,国家队在场内配合,促成了股市发展史上触目惊心的悲剧和丑剧。
消除新股“堰塞湖”欺世盗名。刘士余主席上任时,排队的企业500多家,经过一年多的IPO大跃进,已经上市了500家,但截至今年7月13日,排队的企业又达到668家,光今年新增的排队企业就达到277家。发行越快,排队越多;排队越多,发行越快——股市就这样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并且正在形成大小非在二级市场堆积如山的可怕后果。与IPO利益悠关的市场各方都在弹冠相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能无奈地吞下IPO大跃进埋下的种种恶果。
IPO支持实体经济南辕北辙。新股发行23倍市盈率就意味着23倍的暴利,再加上行政审批把新上市的流通股变成了稀缺资源,因此几乎每一只新股都被爆炒,对于持股成本普遍低于一元的大小非来说,上市比贩毒的利润高过千倍而风险却低于万倍,造假上市就成了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先天畸形,才给了行政权力以巨大的寻租空间,上市公司发行成本普遍高于融资额的10%以上,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级市场的上市竞争有多么激烈。上市成本的高昂与上市套现的诱惑迫使大股东铤而走险继续财务造假,市场的地雷一颗接着一颗。根据民建中央的统计,高达56.6%的募股资金被用于委托理财而重回虚拟经济,几乎没有一个大股东在减持套现后反哺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门心思套现而不务正业正在摧毁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双重根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取舍和选择。
倡导价值投资荒唐可笑。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导源于上市公司与股票交易的双重竞争,阻碍这种竞争的市场监管必然扭曲市场机制,造成市场整体失效的制度恶果。只要新股源源不断,次新股就会络绎不绝,通过扩大新股发行来促进股价回归就永无止境,市场与投资者就会一轮又一轮地吞噬恶果。再加上没有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制度,市场就必然乱象丛生,投资者也很难通过股市来分享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成果。
IPO大跃进是制度缺失、监管错位与社会逆淘汰机制复合叠加的畸形结果,这种状况的深层根源只有一个:利用公司上市所带来的利益诱惑,把更多的企业推广向二级市场,借以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把本应由间接融资系统自我消化的经营失败转嫁给直接融资系统的二级市场及其投资者。国家队狂拉银行股,工商银行的股价创历史新高,都是这一隐形制度安排的公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