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监管不能逾越的三大底线
股票市场是一个体量巨大、暗礁密布、高深莫测、风险无限的资本博弈场所。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必须使它公平、公正地合法运作;资本的特点是见钱眼开,必须让它守法、守序地节制本能;资本的性格是桀骜不驯,必须给它戴上笼头,在制度的阳光下趋利避害。没有健全的股市制度,资本就会肆意妄为;没有强大的股市监管,丛林法则就会盛行。一个失序的市场,必然是失效的市场;一个失真的市场,必然是失败的市场。正是因为股市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功能、使命和作用,使得市场监管必须依法运作,不但要有他律,而且必须自律,绝对不能触碰甚至僭越基本的制度底线。
股市的内在逻辑不能颠倒。一是投资必须重于融资。投资者是资金的提供者,是交易的参与者,是风险的承担者。没有投资者的付出,融资者不但得不到直接融资,更不可能享受市场倍数。正因为有溢价融资与溢价交易,才必须给投资者以相应回报。市场的财富效应不能仅仅归属于融资者,更应该归属于投资者。如果一个市场过度地重视融资而过分地轻视投资,那么这个市场的基本制度就一定是岀现了重大偏差,这样的市场也一定不可能成为有效市场。过去28年来,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的致命弊端恰恰就在这里。股市定位岀现严重扭曲,是市场百病丛生的制度根源。二是岀口必须重于入口。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源于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在本质上就不具备股市的核心功能。没有一个健全的退市制度,财务欺诈就会大行其道,资本机制就难以产生和发挥作用。在一个垃圾遍地的市场上,风险识别与价格定位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混乱。三是效率必须重于规模。股票市场要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让市场成为有效市场。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无益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功能的提升。人为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没有退市机制的情况下搞IPO大跃进,必然损害市场的内在机理和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和损害市场效率。
股市的生态环境不可破坏。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有完善的行为准则,必须有健全的市场秩序,必须有充沛的财富效应。基本制度残缺,市场就会盲目而盲从,资本就会兴风作浪,投资风险就会被人为放大;发展秩序混乱,市场就会弱肉强食,制度漏洞就会暴露无遗;财富效应隐没,市场就会优势尽失而缺陷尽显,熊市就会成为吞噬社会财富的主要渠道和嗜血机制。法治和信用,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基础和准则,既不能用行政权力取代制度建设,也不能用人治取代法治。一个生态环境洁净而又健康的市场,必须让公平成为市场的价值导向,必须让发展成为监管的永恒主题,必须让效率成为资本的持续追求,必须让法律成为规范的最高旋律。中国股市的28年,一直也没有找到市场的命脉和根基,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中国股市随机漫步式地大起大落、牛短熊长,既不具备“晴雨表”功能,也没有“发动机”作用,更谈不上在大国角逐中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监管机制的扭曲和任性,更是把股市的内在矛盾和深层隐患倾泻得淋漓尽致,中国股市就这样成了世界股市中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奇特景观。
股市的制度边界不容践踏。首先,自由交易是市场灵魂。股票市场要尊重资本的逐利本性,就必须维护自由交易这个市场灵魂。没有自由交易,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买者自负原则就会扭曲,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削弱,监管机构就会把市场的灵魂篡改为权力的幽灵。上届监管者在这方面的扭曲可谓登峰造极:“窗口指导”大行其道,不但限制买什么和买多少,而且不许炒新炒小炒题材,“10送30全世界都没有”的荒唐无知随处可见,市场的制度底线被彻底击穿。其次,买者自负是股市原则。这个原则所体现的,是对投资者财产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选择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人格权的尊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权利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义务都由权利派生并以权利的存在为前提。上届监管者对买者自负原则的一个重大曲解,是片面强调投资者的义务而忽视甚至蔑视投资者的权利,进而导致打压市场这种监管行为的重大走偏。再次,资源整合是效率源泉。股票市场之所以能够合理而又有效地配置资源,恰恰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优化功能。资源整合不是1+1=2的物理变化,而是带有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的产业升级过程。如果把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者斥责为“野蛮人”和“害人精”,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整合设置重重障碍,那就会彻底毁掉股票市场所与生俱来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这样的股票市场,除了周而复始、一浪高过一浪的“圈钱”功能,不可能具有充分而又合理的财富效应。
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上届监管者对市场机制的破坏罄竹难书,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清算。三年来监管走偏给市场带来的隐患巨大而又深远,不但市场信心丧失,而且市场信用致残。这一切,都应该作为新一届监管者的前车之鉴,并以十倍、百倍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辙,进而使股票市场距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