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00万亿的忧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3-16 17:42     标题: 100万亿的忧思

全国两会期间,央行发布了一组货币供应量数据,其中,2月底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5.2%,余额达到99.86万亿元,2012年末,这一数据是97.42万亿元。央行负责人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采取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要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这是货币供应量达到历史峰值的同时,货币当局明确表示加强调控的意图。

  国际金融报发表财经评论人陈志龙文章称,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平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尤其是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然货币严重超发,一些外媒也把“全球最大印钞机”的高帽送给了中国的货币当局。

  文章表示,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流通中的货币量数据可以提供一种参考,但关键还是看物价是否稳定,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是否相适应。有论者以为,中国还处于货币化早期的进程当中,与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有差异,以往很多非市场交易的金融服务类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说,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经济大规模融入全球化进程,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进出口占到一半以上。而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后,等于向世界发出“向中国搬钱”的集结号。于是,顺差累积的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来分享升值的境外货币投机商”百川归海”。在现行外汇体系下,每一美元进入中国,央行都要腾笼换鸟用相应的人民币置换出去。中国特色式的“货币暗流”、“货币侧漏”、“影子银行”和灰色金融等共同作用,使M2偏高成为一个长期的伴生现象。

  文章指出,百万亿的货币洪峰,是各种因素交织的结果。2008年以来的反危机措施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阶段性刺激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药三分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五年来累积的信贷投放超过40万亿。信贷一出错,必然会扭曲经济行为,并且这中间的累积效应具有滞后性和突变性。因此,从本源上来看,“货币超发”背后,是经济金融的结构性失衡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在政府主导要素货币化分配的背景下,社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长期存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即将撤销的铁道部,负债超过2万亿,但靠其自身的运营,正常付息都不可能。类似的高垄断、低效率的国有资本这才是冰山一角,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而信贷在低效国有资本的过度堆积,则是助推通胀的重要诱因。对于本届政府来说,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垄断,纠正银行体系为垄断性央企过度背书、国家刚性支付和“硬担保”的迷信,更多地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商业




欢迎光临 看世界中文网 (http://brasman.free.fr/bbs/) Powered by Discuz! 6.1.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