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牵引
坐位枕颌带持续牵引,牵引角度、重量根据病情选择,以患者感觉症状最大限度缓解舒适为宜。采用颈前屈10度~25度,牵引重量从4~6kg开始,渐增至8~10kg,以病人有较强牵着力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每次20~3O分钟,每天一次。
低周波治疗
牵引后以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HL-Ⅲ放松颈肩部肌肉,其正极放于颈后部,一个负极置于肩胛上部,另一个负极置于手臂明显麻木处,先以自动1治疗颈肩部肌肉,再以自动3放松肌肉,每日1次,每次25分钟。
针灸治疗
采用华佗牌25~40mm长、0.30mm粗的不锈钢毫针,穴取颈4~7夹脊穴、风池、天宗、肩髑、外关、后溪、合谷。上肢麻木,放射痛配患侧肩髑、曲池;拇指、食指、中指麻木配合谷、列缺;小指、无名指麻木配后溪、中渚等穴,每次选8-10穴。操作:患者坐位或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及针具常规消毒,由颈夹脊穴入针并将针尖向脊椎斜刺0.5~0.8寸,使患者颈肩背部有针刺放射感;风池穴部位的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寸,使其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扩散;天宗向外斜刺,肩髑向前下斜刺,外关直刺,后溪直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上述治疗均以7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机理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因素有关。当进行牵引治疗时,向上的牵引力与向下的重力相互作用,可使颈椎部位的钩椎关节及椎体后缘处的椎间隙增大,减缓椎间盘组织向周缘产生的挤压力及由此引发的剪力,在力学上有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的作用。在临床上,牵引角度、重量及时间是影响疗效的三大要素,其中牵引角度在颈椎病的牵引疗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牵引角度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对照颈椎x线摄片,而神经根型多采用颈前屈10度~25度牵引。
低周波通过经皮电刺激,能进一步缓解肌肉紧张痉挛,促进颈部血液循环,从而使局部炎症消散,水肿吸收,粘连松解,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经络瘀滞,即所谓“气不通则痛”,“血不通则木”;运用针刺治疗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针刺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能有效改善与缓解颈部各肌群的病理状态,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的紧张和阻塞程度,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炎症吸收,促进新陈代谢,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改善因神经受压所致的疼痛、麻木症状。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采用局部与远处取穴相结合的方法,风池祛风通络,天宗、肩髑为手阳明、手太阳经之穴,通调经脉,行气止痛;后溪、外关通督脉调理三焦;局部解剖学分析,颈部夹脊穴中每穴都有从相应的椎骨下发出的神经后支及动静脉,深刺夹脊穴可将刺激信号传人中枢,对痛感信号加以调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并能促进神经根、椎动脉等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