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陪泡8次澡”折射的不只是官场陋习
年终岁末,一些地方又迎来了接待高峰期。“内蒙古某县分管外宣工作的副县长一天陪泡8次澡”折射的不只是官场陋习,还有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副县长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单纯的慷公家之慨,更出于“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利益考量。
正如一位接待办负责人所言,很多地方领导见上面“管事的”人,只要能约出来见面吃饭,无论到多贵的地方消费都不是问题。不计成本的陪吃饭,和不惜体力的陪泡澡,目的都只有一个,拉近和上级的关系,多分得政策资金的阳光雨露。
目前,在中央财政支出中,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比例高达80%左右,以2011年为例总数接近4万亿。由于转移支付的申请、使用、监管及责任承担等问题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范,导致转移支付项目不能制度化,规范化,完全由掌控权力的部门说了算,从而引发了各地对有限资源的无序争抢。
哪些项目应该上,哪些资金应该投,本应基于理性的决策考量。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所导致的财政支出随意性,很可能干扰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在转移支付不透明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寻租行为,滋生腐败。为此,必须尽快为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部委权力约束,遏制随意批条的利益冲动。
此外,公务接待的铺张浪费,还折射出三公消费的监督缺位。迎来送往、互赠礼品的开支,公然以办公用品的形式开具发票来冲账。一辆车一年换40个轮胎,一个办公室每年买十多台打印机,这些明显不合常理的假账,却能顺利过关,无疑给了公款消费泛滥的底气。
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曾明确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只有详细公开账单,接受社会监督,让三公消费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少一些“一天陪泡8次澡”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