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商誉减值“黑天鹅”密集爆发 看清真相后可能还是利好?

商誉减值“黑天鹅”密集爆发 看清真相后可能还是利好?

  有关商誉减值的新闻最近已有大量报道,让人印象尤其深刻的,应该就是近几日频繁出现的个股“地雷”。巴菲特在1983的股东大会上讲过,“从逻辑上讲,企业的价值远远超过净有形资产,因为它们预期会使这些资产的利润率大大超过市场利润率。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就是‘商誉’。”那么为什么在今年会出现这么进行商誉减值的公司呢,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规定

  2018年A股三季报披露后,上市公司的商誉创新高,达到1.45万亿,随后证监会在11月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根据规定,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并且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迹象,其中包括“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另外根据沪深交易所的要求,对于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可能出现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或下降50%以上(基数过小的除外)等三类情况,应当在当期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月31日前披露业绩预告。深交所还包括期末净资产为负、年度营业收入低于1千万元两种情况。

  加上今天,距离1月31日也只有两天了,因此这几天是业绩预告的密集披露期也就不足为奇。而根据证监会对商誉减值的要求,预告中难免为体现出来。

  二、历史原因

  虽然监管有要求,但是如果上市公司之前没有进行商誉相关业务,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商誉减值不是吗?所以当下的问题要追溯到以前。

  15年的大牛市中,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钱来得太容易,于是15年上演了并购潮。而根据相关规定,3年的业绩对赌结果将会在18年集中兑现,也就是说,如果当初并购的公司在这三年的业绩没有达到当年的预期或者说约定,那么在2018年就要进行商誉减值。也符合商誉减值的规定:“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当然,如果被收购公司的业绩达到当时的承诺,那么上市公司就不用进行商誉减值。也就是说,在现在看来,15年并购的公司大部分可能都是有问题的。

  三、不能摊销

  一次性全部计提会对当年业绩产生巨大冲击,那么为什么不能每年摊销一部分来平滑业绩?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根据新会计制度,商誉不能摊销。

  除此之外,如果新的制度出台,允许商誉每年摊销一部分,那么商誉大的公司可能年年都是亏损。以A股公司的状态,可能很多都要退市了,所以一次性计提对当下是“炸弹”,但长远来看是有益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