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监管回归本源的五个前提条件
股市监管的本质与使命,是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以最少的行政干预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让“看不见的手”尽可能深地发挥调节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中国股市的监管机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管来管去,把市场管的越来越走偏、越来越畸形、越来越没有运行效率,越来越没有财富效应。股市要实现峰回路转的重大改变,其基本前提是监管机制的正常与理性;而要合理和有效地回归监管本源,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不误判。股民误判,损失的是财富;监管误判,伤害的是市场机制和政府信用。近年来管理层有两次对市场的重大误判,对中国股市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负面影响。一次是2015年股灾发生前夜,管理层公开宣称“改革牛”成立,信以为真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都纷纷调高市场预期,结果无一例外地陷入深重灾难。另一次发生在2018年,管理层在一个庄严而又重大场合公开判断欧美股市要下跌,结果严重误导了各个层次的市场决策。欧美股市迭创新高,2019年最后一天美国三大股指创出历史最高点,使管理层的错误判断成为千古笑谈!
2、不媚俗。阳奉者,必定阴违。在现代社会,股市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资源配置效能最优的投资场所,必须按照市场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来发展和管理股市。人民性原则是股市监管的核心和基石。如果把行政体制下的官场规则搬到股市,把行政标准作为监管效率的评价指标,那么市场机制就会扭曲,市场监管就会失效。如果把银行的风险防范手段挪到股市,那更是风险管理的基因错配,不但理不顺市场关系,还会不断地扭曲市场机制。
3、不越位。29年来,证监会发挥的基本是交易所功能,交易所做的基本是电脑功能。这样严重的错位、缺位与越位现象,是中国股市混乱无序的百病之源。在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先治理、后发展或者边治理、边发展的选择中,如果监管者毅然决然地选择前者,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污染市场水源,使得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投资更加步履维艰。
4、不任性。夏虫不与语冰,井蛙不与语海,盲人不与语光。与极度任性的监管机构谈不任性,可能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起不到多大作用。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监管任性日复一日地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中国股市发展中的突出弊端。在市场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污染的情况下,IPO大跃进、降低上市条件都是不顾市场供求关系、不顾市场内在机理、不顾市场发展趋势的任性行为。这些任性行为的直接后果,是股票市场韧性的缺失甚至消失,运行无序、难以预期成了市场投资的重大屏障。再加上托市资金的存在和作用,市场既难以根据经济走势判断,也无法依据政策演绎起舞。股市投资成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没有任何技术可鉴的盲人摸象。在修订的《证券法》在3月1日才实施的情况下,证监会一面快马加鞭地放行核准制上市,一面又提前两个月让亏损企业注册,连法律的颜面都不顾了,制度的红线与市场的底线都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指望这个市场还有法律可守,还有法治可言!
5、不纵容。法治社会的要义是严刑竣法。违法成本过低一直是困扰中国股市的致命疾患与最大软肋。面对市场上近乎疯狂的财务造假和大规模的减持套现,监管机构一直不愿祭出监管重拳。《证券法》修订后,对上市公司发行造假的惩罚有所提高,但对上市后持续造假的处罚却不见了,对退市制度的规定也失踪了,对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规定也模糊了,这就给监管机构留下了巨大的行权空间和灰色地带,非常不利于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市的理念矫正与制度完善。
行政色彩浓烈、行政机制广泛、行政评价盛行,是中国股市监管机制的突出而又显著缺陷。监管机制不回归本源,市场机制就无法完善;市场不按照客观规律运行和发展,就很难有洁净的生态环境和有效的发展秩序。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股市就很难走出周而复始的无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