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山体”滑坡是典型的“人祸”
12月20日11时40分许,深圳光明新区某工业园区附近发生山体滑坡,据现场指挥部的最新消息,目前共有91人失联,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损坏,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初步查明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
新闻中有太多令人不忍直视的场景:逃生后又返回拿取财物的工友被埋,至亲骨肉刹那间阴阳两隔,一家16名亲友失联手机无法接通……要知道,这里幷不是云南贵州,也不是山西甘肃,这里是被誉为最现代化的一线大都市深圳。发生山体滑坡已经令人惊讶,滑坡的“山体”居然是人造的,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还未过去,我们祈祷每一位失联的同胞都能平安归来,祈祷有更多奇迹发生。尽管,希望如此渺茫。
黄土中的楼房,只剩残垣断壁,形似海难中倾覆的客轮,让人感慨灾难之残酷,生命之脆弱。然而,这次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一场小雨就让几十个家庭支离破碎,冠以山体滑坡之名也实在牵强。况且,这次灾难幷非突如其来,而是早有预兆。
专家叹说,盲目堆放渣土就像小孩子玩积木一样,稍不慎就会发生滑坡。事实证明,深圳在渣土管理上确如堆积木,粗劣低级,远远谈不上专业,更别提尽职敬业。所谓临时余泥渣土受纳场,实质就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应的国家规范里写着环境质量监测、地质沉降监测、整体稳定性核算等等作业程序,我们很难想象在村民举报后仍偷跑乱倒的情况下,渣土场能按程序规范作业。难道以“临时”为名,就可以回避掉应有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责任?
哀戚幷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相的探究,灾难背后藏着一个个谜团。一家根本不具备工程项目资质的物业公司,为何能中标渣土场的运营服务?中标项目为何又转包,转包行为是否合法?环评报告中已经警示风险,环保、城管、安监、街道等各部门多次发现问题,当地媒体屡次发出呼吁,为何都没拦住狂奔的渣土车?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利益链条与权力寻租?
官方通报里称: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不科学、无节制地倾倒堆放,就像不断增高的积木塔,就算工程学博士来搭也没用。每一块积木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今天不倒,明天也会倒,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监管失责是导致人祸的直接原因,对涉事的单位和个人,显然应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但在城市治理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根源需要反思。多年来,“深圳速度”令人瞩目,但城市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渣土排放难、垃圾围城的残酷现实。对渣土管理不上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缺乏前瞻性,以至祸患积乎微,最后有心无力,难以收拾。实际上,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祸”,是人类城市发展之殇。
现代化大都市里“山体”滑坡,这样匪夷所思的灾难在深圳发生了,也可能在其他城市发生,毕竟很多城市都有着相似的城市病。如此惨痛的代价足以警醒世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莫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