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上涨,百姓非提款机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多省市已密集展开阶梯电价听证会筹备工作。此前,水价、气价调整的听证会也在各地举行。2月1日起长沙居民用水价格从每吨1.88元上调至2.58元;2月29日广州听证会讨论的两套水价听证方案,居民用水价格每吨分别比原标准高出0.7元和0.6元……公共产品新一轮调价“箭在弦上”。(5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品想涨就涨,已让普通消费者苦不堪言,继成品油率先调价后,水份、电价、气价等资源类产品调价也“箭在弦上”,如此你方“涨”罢我登场,俨然就是一出“涨声大合唱”,而“唱”起的正是民生焦虑。
理顺资源类产品价格机制,从计划性定价逐步转向市场化定价,以价格杠杆抑制资源浪费,民众都是举双手赞成的。但问题是,理顺价格机制也好,市场化定价,以价格杠杆抑制资源浪费也好,只涨不降,恐怕不是应有之义。更在于,每每对资源类产品的涨价,相关部门并不能给公众以信服的理由,也不愿意公开成本核算。说到底,有些涨价,根本是部门利益使然,说白了是与民争利。正是如此,一些“听证会”几乎成了“涨价告知会”。
2010年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网友一起畅叙房价、物价、保障房等热点民生议题。在访谈中,温总理强调,“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发展生产和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每一个人都能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从内涵和外延考量,温总理此番提及的“体面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政府在体察民情、关怀民生和保障民权方面的决心。
从来民生无小事。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在这些民生攸关的领域,总是一个“涨”字呈现在公众面前,老百姓俨然成了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一些利益集团的“提款机”。然而,物价是反映经济、市场、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数,物价平稳,则居民生活安定。一面是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缓慢,一面是“涨声大合唱”,带来的民生艰难与焦虑可想而知。
“体面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政府治理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不能把百姓当成“提款机”。在纾解民生焦虑、破解民生难题问题上,在漂亮的口号下,还必须有具体的行动。特别是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面前,政府部门的任何客观因素、实际困难都不能转嫁给老百姓,相反应迎难而上,这才是为民谋利。毕竟,可以预见的是,当“涨声大合唱”落幕的时候,掌声自然会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