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收入真的不如打工者吗?
堂堂镇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蕲春县株林镇党委书记陈菊珍,工资收入不如外出打工的农民,官员对此吐槽并不难理解。单纯从数据来看,公务员的工资确实不如部分打工者。但是,在我看来,公务员不能片面地与打工者对比工资。
虽说在中央禁令之下有人反映“公务员不好当”,也零零星星传来一些公务员辞职的消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现象也在发生改变,但是公务员报考热依然高烧不退,公务员热衷让自己的子女到机关事业单位“拔萝卜”,也是不争的事实。节后上班第一天就有不少公务员扎堆聊天、抽烟,或者干脆缺岗。
远的不说,公务员完备的福利系统、稳定的工作环境与升职空间就足以让人心生羡慕。虽说有公务员吐槽说,今年春节没有任何福利。但是,仍有一些单位悄悄给公务员发钱。2月9日,新华网就有报道说,湖南省永兴县一名干部透露:“我们单位对外称是发了2400元,实际上偷偷发了万把块钱。”还有消息说,公务员交通违章可以协调免除扣分;公务员贷款不用审核,按职务、级别决定信用卡透支额度;公务员车辆违章机关出面协调;住建部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公务员“福利分房”正在卷土重来。就连公务员参加医保,也要附加医疗待遇不下降、发放医疗补贴的补充条款。公务员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有福利保障。如果是官员,“三公”消费更是让人望尘莫及,不仅普通打工者望其项背,就是白领也自叹不如。
退休双轨制也是无法绕过去的问题。打工者貌似工资较高,但是他们拿到手的是“毛收入”,扣除“五险一金”,减去失业、待业的天数,他们的收入就会少一大截;而官员吐槽的“2400元”实际上是拿到手的净工资,如果加上不缴钱拿到的高退休工资与住房公积金,公务员的工资还很低吗?
实际上,除了苦脏累、高劳动强度行业、高新技术行业与少数技术熟练的打工者以外,并不是像镇党委书记所说的那样“随便一个打工的都挣得比我多”。与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相比,打工者处于更劣势的就业地位,多数打工者工资十分微薄,不少打工者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徘徊。打工者工作时间长,工作苦脏累、工伤风险大,工作不稳定,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劳动条件、居住环境恶劣,被拖欠工资的打工者并不在少数。
虽说官场竞争激烈,有些升职无望、处于天花板地位的公务员感到些许失落,但是在论资排辈的机关游戏规则里,公务员的工资级别待遇随着工龄增加而增长。公务员不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工资也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倍数。企业白领工资较高是事实,但是他们吃的是青春饭,一旦事业发展不顺,前途未卜。
公务员岗位也十分“保险”。除非因犯罪被辞退,公务员鲜有不“称职”的,有的公务员即便是犯罪服刑,原单位仍为其保留岗位甚至职务,或者安排到事业单位任职。而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如果遇上经济萧条,企业淘汰率更高。至于普通打工者,做了今天,还不知道明天路在何方。不少打工者两地分居,无暇照顾在家留守的老人、子女,对这种亲情隔离之痛,官员能够感同身受吗?堂堂镇党委书记片面与打工者比工资,显得有些不厚道。
作为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建议给基层公务员尤其是艰苦岗位办事员、科员加薪,并非不可理解。享受着体制内的种种好处的官员也嚷嚷工资低,偏颇地与打工者对比工资,就有矫情的嫌疑了。这不仅与人大代表的身份不相称,还会加深民众对公务员群体的怀疑空间,加深彼此心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