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政策应该公开透明
这一轮的股市上涨,既源于投资者对“股市新政”的期待,也由于救市资金的暗中运作。三年来的熊市虽然上证指数跌幅不大,但投资者的亏损却特别巨大。许跌不许涨的特停制度,狂拉上证50却疯狂打压中小板和创业板,不但阻滞了中国股市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而且使得市场人气尽失、人心涣散和信用沦丧,甚至导致一些投资者倾家荡产。
无论是为了化解股市的潜在风险,还是重建投资者对监管和市场的信心和信任,都需要有一个在制度和政策上高度透明的市场环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暴跌,为了打击国际炒家恶意做空股市,香港特区政府公开宣布入市干预,每天都公布投入金额和政策变化,与国际炒家在市场上展开了殊死较量,最后以完胜的结局带领香港走岀了金融危机。之后成立的盈富基金,又把盈利全都分给了投资者,获得投资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
香港特区政府的救市方式和救市政策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方面,国家队和所有带有政府性质的资金入市,都应该公开透明地予以宣布,尤其是这些资金不能利用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并把这两者以各种特殊的方式予以组合,在市场上高抛低吸“割韭菜”。在刚刚经历了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大熊市、投资者已经普遍亏损累累的情况下,没有对市场前景的稳定预期和对救市政策的高度认同,一旦国际和国内出现难以预测和准确把握的重大突发事件,市场就会以无可遏制的速度和规模塌陷,投资者也必然会因信心和信任的丧失而陷入难以自拔的绝望境地。可以说,这次救市是决定市场和投资者命运、只能赢不能输的生死一搏,如果失败就将难以避免重大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市政策也不能一味地隐性操作,让投资者墮入云里雾里不明就里。救市资金在信息不透明状态下的隐性操作是股票市场之大忌,这既有违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也是显著的信息不对称,对中小投资者更是明显的制度不公和政策不公。隐性操作还特别容易形成市场的灰色地带,诱发操盘人员的寻租心理,滋生内幕交易等种种违法行为,牺牲市场效率并侵蚀投资者利益。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凡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都很容易发生霉变。不仅是市场行为,而且政府行为都必须置于阳光之下。如果醉心于隐性操作甚至暗箱操作,损害的就一定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信用。经历了深度熊市之害与巨额亏损之苦的中小投资者,对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投鼠忌器并心有余悸,不在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上下大决心来稳定市场预期,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就仍然难以在中小投资者身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