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大米来袭,专家岂能叫民众自求多福
近日,广州市组织对餐饮环节食品的抽检,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92.92%;所抽检的食品中,大米及米制品的合格率最低,仅为55.56%。即一共抽检了18个批次的大米及米制品,仅10批次合格。不合格原因是镉含量超标。据相关专家透露,镉在人体内的积蓄潜伏可长达10-30年,可以导致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引发骨痛病,并可能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抽检结果经媒体报道,引得许多人关注。
日前,有专家建议:不要长期食用一个地方出产的粮食,应该尽可能分散化,降低风险。这其实是承认问题严重,并要求民众自求多福。本意是换过去、换过来,总有可能吃到相对安全的粮食。但实际上,却是此路不通。国家并不对粮食实行属地管理,没有要求在当地生产的粮食必须在当地收购、当地加工。其实我们家就在湖北农村收购粮食,收购后可能卖到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份加工。同样,外省的粮食也会交易到湖北来加工。一个消费者,只通过看品牌、厂址,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所购买粮食的真正原产地。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经常换食不同品牌、厂址的粮食,充其量是心理安慰。(《人民日报》)
且自由流通同时,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真正杜绝有毒有害粮食的种植、收割,那么,经过在流通过程中的不断混杂,有毒有害粮食逐渐将接近于混杂入所有批次的产品,消费者将躲无可躲。
谈应对,说起来容易,不过就是要求加强监管、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加重对违规者的处罚等等,但说一千、道一万,终归要落到实处,否则就不免是墙上画饼。
以广州市的这次抽检为例,如果不是舆论压力巨大,本来可是“只公布数据,暂不便公布具体名单”的。现在,尽管已经公布了名单,但问题如此严重,民众显然还期望着相关部门组织针对大米及米制品的定向全检,以尽可能将其中的不合格产品驱离市场。整体性质的食品安全,本应该是消费者随意买市场上的食品,基本上都质量达标、安全可靠,而绝不应是安全食品与不安全食品并存,消费者买到前者或者后者完全靠撞大运。
拖延,回避,可以暂时延缓问题的爆发,却终究阻止不了问题的爆发。且正是在拖延与回避中,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如当阜阳的“大头娃娃”震惊全国,却不过将板子打在几个经销商身上后,终于,三聚氰胺事件让相当部分国人彻底丧失了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当粮食问题频出,当治理、规范的宣言不断,却总是不能落到实处,越来越多国人也会彻底丧失了对于国产粮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