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个并列第一”让人不敢恭维
红十字会在“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2012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可能光是这样的新闻标题,就会惹来一片嘘声。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的信誉遭受了严重打击。不知道这次红会是否再次感到“委屈和痛心”?显然,红会距离重拾公众信任依然任重道远。如今红基会虽然推出了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虽然成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却仍旧陷在“塔西陀陷阱”之中——当一个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此次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的发布者,恐怕很难算得上真正独立的第三方。而一份居然有“十七家基金会并列第一名”的透明指数排行榜,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十七黄蛋”的出现,如果不是平衡利益的产物,则只能说是评价打分的依据极为粗糙。比如,基金会自行制定并公布的年度工作报告,居然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不过,即“只要基金会在任何渠道披露年度工作报告全文,并且其中项目支出合计占公益支出80%,其分值就可以达到48.8分”,全国却依然有1384家基金会分值低于这一分数。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极低的标准下,全国仍旧有63%的基金会合规性指标披露不合格。让人困惑的是,它们都安然无恙地通过了民政部门的年检。相比那些未曾遭遇类似郭美美事件的国内同行们,红会在信息透明上恐怕原本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事实上,在《福布斯》中文版去年发布的“中国慈善基金会榜”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位列第三。这当然不能说明红会在慈善透明和信息公开上已经做得有多好,而只能说明国内整体慈善透明度做得有多差。比如红会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尽管仍旧十分简陋,但在慈善不透明的大背景下,已经可以自称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了。
让人费解的是,那些慈善信息完全不公开,公益事业支出比例明显违反《基金会管理条例》,甚至除了名称之外没有任何信息对外披露的基金会,为何没有任何人予以追究整改?一边是大量的民间慈善组织拿不到证件只能挂靠生存,另一边是大量的合法基金会在进行着既不规范、也无人监督的运作,这究竟是为什么?谁又应该为慈善透明“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