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恐被带上监管的紧箍咒
上周五,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货币基金不等同于银行存款,不能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能保证最低收益,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收益。部分互联网货币基金在销售、宣传推介中存在风险揭示不足的问题。证监会并表示,正研究制定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以及互联网销售基金监管的有关规则。
春节过后,关于余额宝的讨论变得激烈起来,先是某央媒证券频道负责人发文批评余额宝抬高了融资成本,搅乱了金融秩序,理应取缔;后是2月末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呼吁,将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存放在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一呼吁如果成真,意味着余额宝中20%的资金将被冻结,收益率将下滑五分之一以上。
就在最近一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们”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市场大激辩;商业银行也开始反击,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2月26日深夜发文动议将余额宝纳入一般性存款;而《人民日报》则在2月28日发文力顶“余额宝”,称其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尽管央行近年来在矢志推动利率市场化,目前也仅剩存款利率管制没有解除,但由于金融业主体—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温室效应的路径依赖,扎根于市场的余额宝自然不易被容纳。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之举,令人想起去年发生的类似桥段:中移动和中联通联手工信部,一度对微信展开围剿。
余额宝的出现,令沉淀于银行一般性存款中的资金得以盘活。这一符合历史潮流的金融创新,在黏性极强的数亿淘宝用户的推动下,已很难阻挡。
余额宝之生猛,正在于存款利率管制之下,银行等传统金融部门定价权不完整,银行坐收利差收益而不思进取;一尾从外面游来的鲶鱼,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脆弱的平衡。本来,投资者将银行活期存款通过余额宝等转移到货币基金,再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基本上未流出银行体系;只是打破了活期存款与同业市场之间的利率差价。
美国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前,也曾出现货币基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当两者利率差价较大时,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货币基金。然而,这种竞争也会促使两者利率差价收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资金又回流到银行存款。因此,余额宝们并不是冲垮银行的洪水猛兽,而是促进银行改善服务、倒逼利率市场化的生猛力量。
面对余额宝之生猛,既有的监管体系必然随之应变;但任何监管举措都应审慎推出,尤其是要符合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如有专家建议,应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这看似给余额宝们釜底抽薪,实际上是固守银行的既得利益、固守既有的利率体系。
据媒体报道称,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建议,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应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应视为“同业存款”享受同业存款的“特殊待遇”,银行则应按规定向央行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据了解,同业存款的利率是由银行和货币基金双方协商议定,而一般性存款的利率上限则受管制。也就是说,倘若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们”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那当前的高收益势必很难延续。
分析人士认为,若将“宝宝们”存放在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意味着银行要向央行缴纳较大规模的法定准备金,显然会降低银行业吸收货币基金的动力,从而降低货币基金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余额宝们从银行得到的存款利率也要受上限监管。
有银行人士认为,余额宝类产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利率市场化的预演,不过其中的确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的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现在定存利率最多只能上浮10%。一旦完全放开,资金的价格将根据市场供需水平来波动。如果市场上资金紧缺,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就可能很高;如果资金宽松,存款利率就可能很低。”
该人士表示,余额宝在去年6月诞生之时,恰好遭遇了国内最严重的一场“钱荒”,资金的紧张造就了余额宝的高收益。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让出自身的部分利润来吸引投资者,有些产品甚至存在费用补贴情况。但是,这样的情况都是无法持久延续的。